2330 TSM 台積電 晶造 台


半導體產業鏈,大家來挖寶
2330 TSM 台積電 晶造 台 GYqeIIX
台積電ADR大漲4%
TSM續漲5%
準經濟部長過去受訪說過,他們供應商被台積電要求2小時解決問題
2330 TSM 台積電 晶造 台 HgmyJCb
TSM -6%,受害於川普對台灣及晶片業不友善發言
台積電資深副總暨資安長林錦坤最為人所知的是他「認真買台積電股票」。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林錦坤持有台積電1萬2,661張501股,以台積電昨(12/19)收盤價1,070元換算,市值約135.47億元,他個人持股遠超過現任董事長魏哲家(持股約6,392張)。
2024台積電+81%,在7月時就已漲到貴價1000多元,之後5個多月都在高檔震盪。
強如台積電買在貴價附近,績效不會太好。
美國準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出席聯邦參議院人事聽證會時表示,「我們太依賴台灣」,需要確保國家安全;美國需要檢視現行對半導體的補貼。
以晶片製造為例,台灣工程師做的工作很多都是美國人不做的。
美國人大概不會接受英特爾的敗落。
張忠謀多次提到台積電運用學習曲線概念來制定發展策略,此一概念來自顧問公司對德州儀器所做之研究發現。

波士頓諮詢公司為德州儀器做的學習曲線研究有何發現?

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 ) 在20世紀60年代為德州儀器(TexasInstruments, TI ) 做的學習曲線研究,對半導體行業及其他高科技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項研究揭示了學習曲線效應的強大潛力,並對企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起到了指導作用,具體來說,這項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1. 每增加生產一倍的累積產量,成本會下降固定比例:BCG的研究表明,在半導體生產過程中,隨著生產的增加,每一倍的累積產量會使成本降低大約20%到30%。這表明,隨著經驗的精累,生產效率會顯著提高,單位成本將不斷降低,這對企業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2. 學習曲線是預測成本降低的有效工具:BCG發現,學習曲線可以成為企業進行成本預測的有力工具。對於像德州儀這樣的半導體公司來說,隨著產量的增長,企業可以準確預測到成本下降的幅度。這使得企業能夠做出更有效的投資決策,並對未來的財務結果進行規劃。
3. 學習曲線能夠影響競爭優勢:BCG的研究還表明,能夠快速学握學習曲線效應的企業將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對德州儀而言,通過不斷優化製程和提高產量,他們能夠實現成本的快速下降,從而將價格壓得更低,獲得市場份額,這讓他們在與競爭對手的鼓量中處於有利位置。
4. 激勵重複生產和技術改進:學習曲線的發現促使企業更加注重重複生產和技術改進,因為每一次的生產過程都會帶來學習效益。德州儀器將這一理念應用於半導體製造過程中,不斷優化製程技術,並逐步提高良率和生產效室。
5. 支持規模擴張策略:BCG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學習曲線的效果使得大規模生產變得更加有利可圖,對德州儀來說,隨著規模的擴張和生產經驗的猜累,他們能夠在更多市場中速占領份額,並且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
總結來說,波士頓諮詢公司為德州儀器做的學習曲線研究,證實了學習曲線在半導體行業中的關鍵作用,並幫助德州儀器等公司認識到積累經驗和擴大規模的經濟效益。這不僅為德州儀器提供了制定更有效策略的依據,也對整個高科技行業,特別是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稅傷不了台積,加上晶片法案補助可能取消,我不太理解台積加碼赴美投資的必要性為何。
為了美國及台灣的國家安全?
台積赴美設廠符合美國國家安全及客戶利益,
我比較不解的是一個上千億美元的投資案,談判過程爭取不到更有利的條件?
補助或其他獎勵優惠。
台積去日本、德國、中國設廠,起碼都獲得當地政府為數不小的補助。
台積承諾投資美國上千億美元,還增加研發中心及先進封裝廠,川普說點好話也不奇怪。
不過或許川普只是喊話廢止晶片法案補助,如果真的廢止(需經國會同意),對英特爾的傷害更大。

川普要求廢除晶片法案 共和黨參議員:難以實現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3070324.aspx
TSM-4%,今年以來-15%

台積電市值1兆美元,若美國把對台積66億的補貼換成股權,佔台積股份不到1%,可以讓美國晶片業復興?

童子賢受訪指出,三星與英特爾的整體製程架構,本質上和台積電累積數十年的模式完全不同。三星與英特爾偏向垂直整合,是先有自家產品,再調整工廠製程;反觀台積電的強項是「一次服務眾多客戶」,能夠依照不同客戶的設計與需求進行大量微調。「台積電有能力同時應付五個大客戶、三十個中型客戶、一百個小客戶,製程參數因應不同產品而fine-tune(微調),良率仍然維持很高,這是其他公司做不到的。」

在這種結構下,就算有人帶走部分製程參數或調整筆記,對其他公司仍僅具「參考」效果,無法直接移植。不同公司的流程配置、生產順序與設備安排本來就不一樣,甚至連工廠的整體規劃與操作文化都存在差異,光靠參數並不足以重建台積電的製程能力,「不太可能直接複製」。(自由時報)

此疑似竊密事件目前眾說紛紜,台積尚未證實。這位副總身家數10億,有何動機甘冒違反國安法的風險去竊密?



發表意見


Name


廣告
如果您常在Klook 訂飯店、找行程等,請透過下方連結前往Klook選購,本站可能獲得部份分潤 (不會影響您的購物價格),感謝支持!
K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