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講稿心得與發問


讀完整整8頁的討論,想跟Churry 請教。
為什麼聯電跟鴻海,在不會變的公司是不及格的呢?
講簡單點,我想知道為什麼這兩家這麼大的公司算是 "會變的"公司.....

(我個人是不喜歡這兩家的經營者的,不過我想弄清楚)
或是換個角度想
在你理解的範圍、你的周遭
何謂?產品不變、產業地位不變、想三秒知道的好公司
以我航太系畢業,全球廣體由波音跟空巴兩家公司壟斷
我目前在石化業工作,西門子、EMERSON及ABB這些公司的產品都有強大的護城河(不易被取代)
建議寶拉桑可以分享一下為何認為聯電跟鴻海,在不會變的公司?會不會想超過三秒鐘? 這是比較定性的判斷
股票是自己在抱,不是老師或同學在抱,在每個人的能力圈內,要說服自己
另外也不要太掙扎,畢竟我們是買很多股票,不是單押幾隻
判斷東西會不會變 ..... 其實不用想的這麼複雜
近五年的ROE 一拿出來
只要能維持平整穩定
大體上就可以判定 它的產品 是否具備一定 不變性
.........................................................................

很多 分析師 .... 把東西說得天花亂墜
營再表 拿出來輸入一下 ....  財報數字 一看,答案就出來了
「近五年的ROE 一拿出來」
不是這樣判斷

老師是對的!
以老師說的為主!
太習慣拿營再表數字直接判斷生死!

如果只是討論會不會變~
我把台積電加入,一起討論

我的看法是:他們三個只有台積電不會變~
台積電的高階晶片代工,讓它產品很多元,也有很強的市場優勢,所以不會變
鴻海的產品多元,但不具有市場優勢,所以會變。
聯電的晶片偏門不多元,也不具備市場優勢,所以會變。

話說回來,如果想3秒無法判斷時,我就跳過不理它了
只有自己知道的 & 巴班的名牌我才會花時間
我粗淺的看法是
電子業的產品多變,即使這些年是科技領漲,但是電子業通常不是巴菲特認定的不會變的公司
台積電的技術領先,產品多元,並沒有改變電子產品多變這件事,而是把自己本身做到護城河很高,也就是競爭者屈指可數
但是如果某天電子業泡沫化,電子產品不再是生活必需品之後,那麼台積電的護城河再高也變得無用
另一方面,台積電的產品多元的用意正是因為電子業多變這件事,專注在某一個產品應用註定會滅亡

所以我的結論是
電子業會變,但是要怎麼讓這個"變"轉成自己的護城河,那是讓公司能夠更長久存活的良方
鴻海的產品多元,確實也不具市場優勢,但鴻海的不變是因為工廠的規模經濟(成本最低)該公司裡面有眾多不同功能的產品經理,但是不需要業務,因為價格導向的客戶會自己找上門。我不買鴻海(紅海?)公司是因為整個市場的售價因為鴻海而血流成河(個人淺見)

我在讀講稿的時候發現,以下是講稿內容 (我好像圖片插不上來,哪位同學可以指點我一下)
這個案例跟台塑很像,台塑依舊大股東持股半邊天,最近反彈上來一波。現在ROE%呈現負的狀態,但是產業地位也沒有變,也是不變的公司,簡單易懂的產品。可是營收毛利都很難看,也出現虧損。
我想藉由這個案例跟老師同學請教,我們應該怎麼看台塑這支股票呢? 謝謝
.............................................................
"我買CALM時公司獲利很好,ROE45%,不久蛋價大跌,公司出現虧損,連續4季營收、毛利率和季報都很難看,跌到36元股價最低時有同學叫我賣,我絲毫不為所動,因它產業地位沒變,它是美最大雞蛋商,市占率23%,持續抱到現在終於大賺。
追蹤營收、 毛利率、季報看不了太遠,檢定公司有沒有變才是重點。

2008年我在40元時買台化,當時金融風暴方殷,營收衰退,單季出現虧損,還傳出中東產油國煉油廠產能開出來,成本比台塑集團低,....利空一堆,烏雲罩頂,後來股價漲到120元。

ROE都變負值了,怎麼樣看都不會是"不會變"的公司吧,你的認知是公司的產品沒有變,但是整個市場的供需一定都大變了
所以盈再表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ROE要穩定至少三年,如果ROE都不穩定,再去看毛利率那些都沒有意義了
我對台塑的產業不熟悉,若有誤解請同學糾正一下
中國 能量產的東西,就不要碰了
水泥、鋼鐵、太陽能板、電動車、石化  等等 ....
面對中國的傾銷
除了像美國這種大國能用關稅跟他進行限制
其他真的就GG了

商周:「中國每個省,至少有一個王永慶」
中國,這個占台灣石化業外銷比重最大、最仰賴的市場,在你沒有留意的期間,已悄悄扶持至少「7個王永慶」誕生,這些人甚至連經營哲學也以王永慶為師,並且在過去5年不斷壯大。

「你可以說,他們是每一個省,都至少有一個王永慶,」一名曾任職歐洲石化公司的專業經理人形容。 煉油是最上游製程,當習近平打造「7個台塑六輕」,引發的效應是:石化業從最上游的原料乙烯與芳香烴,到最下游的5大泛用塑膠,由於中國產能在過去5年大舉開出,不僅讓中國乙烯產量在2022年超越美國,躍居全球第1大乙烯國,更讓以往台塑稱霸亞洲的化纖原料、5大泛用塑膠,呈現嚴重的供過於求。
楊寶拉桑應該是沒在投資美股才會想超過3秒,還拿出來問
大陸有七個王永慶石化規模的產量,台塑產業地位⋯⋯不變?

也許我說的有點誇張
但,是「硬」事實
老師Mike桑發明盈再表和講稿
將傳誦人世間數十億年
開創人類前所未有的福祉
是大家實現財富自由的地方
也是大家實現夢的地方

 

Alex桑將盈再表網頁化
並將巴班討論區整合在一起
將Mike桑的偉大發明具體化
讓同學們聚在同一家門
一起按盈再表、一起分享和討論
一起賺大錢
辛苦和偉大自不在話下

 

老師4/21講稿裡教的「物美」
即是選股三大條件:
1.ROE要穩定
2.要能配得出現金
3.不會變的公司

 

而買股的第四大條件,即是「價廉」
13/21講稿IRR裡教的這堂課
用股息折現公式(IRR)來算投資報酬率
可能是Alex桑寫程式碼最多且最複雜的地方
也是非常傷腦筋,怎麼讀都讀不懂的地方

 

老師Mike桑的偉大發明在這裡大放異彩
從盈再表裡的常利取法,發展出預期常利的取法
再進而算出預期ROE的取法
又從預期配息率的取法
發展出在講稿未明示且複雜的
預期EPS的取法和預期股息的取法

 

最後代入IRR股息折現公式得出預期報酬率
再代入NPV公式,得出淑價和貴價
淑價即是便宜價,預期報酬率15%以上
這才是內在價值的「價廉」

 

符合4/21的物美+13/21的價廉
才是我們考慮買進的股票
買100檔以上,不必照顧也不要停損
並配合16/21 GDP理論加減碼
讓我們的投資穩定趨向於15%年報酬率

 

曾閱讀諸多股神巴菲特股東信和年報
仍找不到「內在價值」是如何評估股票價值?
價值投資的中間合理價值線從哪裡來?怎麼定義?
安全邊際線從哪裡來?
是否就是便宜價(淑價)範圍內才符合安全邊際

 

拜讀老師Mike桑13/21 IRR 這堂課
才慢慢領悟

原來老師早已經破題
原來老師早已超越
將巴菲特「內在價值」模糊理論具體化

 

我數學不好
IRR 這堂課學好久,似乎有點懂,又似乎大部分不懂
我思量,又恰如海斗量,我愚頓,對講稿仍一知半解

 

老師的大智慧,博大精深、無以倫比
能在這一世,遇見點燈的明師Mike桑
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不要過份稱讚我,
頂多用「不錯」、「辛苦了」二詞

yes123求職網「勞工抗通膨與斜槓族搶錢調查」發現,高達八成八上班族曾有投資理財行動,其中三成八目前呈現「虧損」,投資報酬率平均為負20.8%,27.7%目前屬「獲利」狀態,平均投報率12.8%。透過權重比例換算後,上班族「總投資報酬率」大約為「負的4.4%」,呈現小賠狀況。

這些都是過去同學看了別人的書來問我的題目:

杜邦公式、現金轉換循環 (註1)、自由現金流量、技術分析、景氣對策訊號燈、現金殖利率、股債蹺蹺板、covered call、naked put (註2)、ROA,

通通都是錯的。

 

These a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that students asked me after reading other books: DuPont formula, cash conversion cycle (Note 1), free cash flow, technical analysis, prosperity countermeasure signal light, cash yield, stock and debt seesaw, covered call, naked put (Note 2), and ROA. However, they are all incorrect.巴菲特班講稿 - 頁 3 SHmoExB註1:

現金轉換循環 (Cash Conversion Cycle,CCC)

= 銷貨天數 + 應收帳款收現天數 – 應付帳款付款天數

 

天數越短的公司,表示其營運效率越高。一樣,這又是一個無用的指標:

 

1. 作假帳的公司CCC反而會下降

作假帳的公司,把貨出到人頭公司,卻沒錢收回來

CCC = 把貨賣出去的天數下降 + 把錢收進來的天數上升 - 付錢給上游的天數上升 = 下降

 

2. 博達正是一家CCC下降的公司

它的存貨下降、應收也降,現金增加,卻都是假的

 

3. 不知循環天數長到多少才會出事 ?

4. 不給客戶賒帳,常常是做不到生意的

 

Note 1:

Cash Conversion Cycle (CCC)

= Days Inventory Outstanding + Days Sales Outstanding – Days Payable Outstanding

 

In theory, the shorter the cycle, the higher a company’s operating efficiency. In practice, however, the CCC can be a misleading or even useless indicator:

 

1. For companies manipulating their books, the CCC may actually improve. They record shipments to shell companies without ever collecting the cash.

CCC = Fewer days to “sell” goods ↓ + Longer days to collect cash ↑ – Longer days to pay suppliers ↑ = Net decrease.

 

2. Procomp (2398) was a classic example. Its inventory declined, receivables fell, and cash balances rose — but all of it was fabricated.

 

3. No one can predict at what point an extended cycle will trigger a collapse.

 

4. Extending credit is often unavoidable. In many industries, especially electronics, refusing to grant credit terms means losing business altogether.

 

註2:

選擇權策略

covered call :持有現股+賣出call

naked put :想買股票的同時賣出put

 

這兩者在實用上有很大問題

一是covered call 用於回檔或橫盤;

naked put 用於上漲,可是如何知道股價接下來會回檔或上漲 ?

 

二會因小失大

covered call:持有現股+賣出call。

1,300元的宏達電貴了理應賣掉,

卻因這個賣出call而不敢賣,以免call被執行時無股票可給,從此股價江河日下,一去不復還。

因貪圖1元權利金,痛失賣股良機。

 

若是仍然便宜的好股票,未來仍有可觀的上漲空間,為多賺一點點權利金,而冒著被迫提早賣掉現股的危險。

 

naked put:想買股票的同時賣出put。中碳跌到便宜價80元,賣出put,80元的中碳是難得買點,卻因賣出put而不敢買,以免put被執行時沒錢可買,從此中碳股價一路上漲,因貪圖1元權利金,失去賺好幾倍的機會。

 

Note2:

Option Strategies

Covered Call: Hold the stock + sell a call

Naked Put: Intend to buy the stock while selling a put

Both strategies face serious practical challenges:

 

1. Uncertainty about market direction. A covered call is best suited for a pullback or sideways market. A naked put works better in a rising market. But in reality, no one can predict with confidence whether the stock will pull back or rally.

 

2. Small gains, big risks

Covered Call: HTC(2498) at NT$1,300 was clearly overpriced and should have been sold. Yet the investor, having written calls, hesitated to sell the shares for fear of being unable to deliver if assigned. The stock then collapsed and never recovered. For the sake of just NT$1 in premium, they missed the chance to exit at the peak.

 

Even with undervalued, high-quality stocks, selling calls for a small premium carries the risk of being forced to sell too early, sacrificing significant future upside.

 

Naked Put: China Steel Chemical Co.(1723) fell to NT$80, a rare bargain price. Selling a put at that level looked appealing. But since NT$80 was itself a great entry point, the investor held back, worried about lacking the cash to cover assignment. The stock then went on a strong rally. Once again, chasing a NT$1 premium cost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earn many times that amount.

為何殖利率選股的績效很差

因為不是只看股息還要看價差

貴淑價的計算不是殖利率

而是IRR或本益比

 

除了股息之外4大條件都要面面俱到

1. 高ROE

2. 配得出現金,即高配息和低盈再率

3. 不會變的公司

4. 預期報酬率大於15%

 

只看殖利率當然畫虎不成反類犬

 

Why is yield-based stock picking often so disappointing?

Because it’s not just about dividends you also need to factor in capital gains. Whether a stock is cheap or expensive isn’t determined by its yield rate, but by its IRR or PE ratio.

 

Beyond dividend yield, four key conditions must also be met:

1. High ROE

2. The ability to consistently generate cash for dividends (i.e., high dividend payout ratio and low profit reinvestment rate)

3. A stable and enduring business

4. An expected return above 15%

 

Focusing solely on dividend yield means imitating success without grasping its essence.

小弟以為想清楚,有個規則,照著賣比較不會被情緒左右,故分享以下供大家參考,若大家有建議也歡迎提供,我再更新。

1.高點賣股順序:貴的股票(賣光)→股價及盈再表長期不好(減碼或賣光)→買太多(減碼或賣光)→不順眼(減碼或賣光)→股價表現差但盈再表好(減碼或賣光)
2.減碼到自己安心,最多減到持股7成
3.盈再表沒變差&股價幾乎持平,建議繼續持有,畢竟很多好公司都是盤了好幾年
4.賠錢跟其他貴的一起賣,整體是賺的,心比較不痛



1.隨GDP加減碼、不會變?淑買貴賣&多種果樹 2.與巴菲特是否有緣第一時間就決定! 3.公開持股旨在印證巴菲特投資理論,投資人應自行評估投資風險!

GDP高點減碼原則,更新如紅色字體

1.貴的股票(賣光,接近貴價如何賣請參考以下表格)→EFT(減碼或賣光)→股價及盈再表長期不好(減碼或賣光)→買太多(減碼或賣光)→不順眼(減碼或賣光)→股價表現差但盈再表好(減碼或賣光)
2.盈再表沒變差&股價幾乎持平,建議繼續持有,畢竟很多好公司都是盤了好幾年

3.減碼到自己安心,最多減到持股7成
4.賠錢跟其他貴的一起賣,整體是賺的,心比較不痛



1.隨GDP加減碼、不會變?淑買貴賣&多種果樹 2.與巴菲特是否有緣第一時間就決定! 3.公開持股旨在印證巴菲特投資理論,投資人應自行評估投資風險!


發表意見


Name


廣告
如果您常在Klook 訂飯店、找行程等,請透過下方連結前往Klook選購,本站可能獲得部份分潤 (不會影響您的購物價格),感謝支持!
K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