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以下是媒體報導裡面我們目前知道/被解釋的重點:
• Oracle 與 OpenAI 有一項協議:OpenAI 將在未來五年向 Oracle 購買雲端計算基礎設施(clou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 computing power),總額為 約 3000 億美元($300B USD)。
• 這是 Stargate 計劃的一部分:Stargate 是 OpenAI 與 Oracle + SoftBank + MGX 等夥伴應用在 AI 資料中心建設與運算基礎設施的巨大計畫。
• 合約預計在 2027 年開始執行。
• 合約包括建置約 4.5 GW 的計算容量(大致上這麼大的電力需求)來支持 OpenAI 的基礎設施。
為什麼有人覺得這「不可能/過誇張」
確實,從 OpenAI 現有的財務狀況來看,要直接「付」這樣龐大的對價非常有挑戰性。以下是幾個主要的疑點:
1. 營收 vs. 成本差距大
• 媒體報導 OpenAI 在 2025 年預計營收大約是 $12–13B 美元。
• 而這樣的合約意義上是要未來五年內每年支付(或承諾)非常巨額的支出 / 資本投入。若要平均分配 $300B → 每年大約 $60B/年(若分五年平均)。這大致是 OpenAI 現在年度營收的好幾倍。這讓資金來源、現金流壓力非常大。
2. 利潤尚未正向 + 燒錢(burn rate)高
• 報導顯示 OpenAI 現階段還未獲利,而現金流消耗(burn)在今年或未來數年會很大。
• 若要承擔這樣的合約支出,若單靠營收是不夠的,可能要靠大規模融資、政府補助、合作夥伴投入資本或是分期付款等方式。
3. 合約的結構可能非“現金馬上付清”
• 媒體報導中有提醒,這類大型的雲端/基礎設施合約往往是分階段、分地區/按需啟用的,並不一定是一開始就全面啟動。也可能有某些最低承諾量(minimum usage)、分期付款、或“make-good clauses”/不可用時的補償條款等。
• 而合約開始時間是 2027 年,也給了 OpenAI 一段時間來做規劃、募資與基礎建設部署。
4. 外部資金與投資者參與可能性
• 要實現這樣的支出承諾,很可能 OpenAI 不會單靠營收來做,而是要靠外部投資者、資本市場、或與其他企業/政府合作來提供資金支持。
• 這部分在 Stargate 計劃中已有預期(合資企業、有 SoftBank 等夥伴參與)。
我的判斷
基於上述資料,我認為這筆「$3000 億訂單」 可能是真的在報導中出現,但不見得代表 OpenAI 真正會「每年」或以現金形式全額付出這麼大金額。更可能是:
• 是一個 最大潛在規模/承諾上限(ceiling) 或者是以一定地區或一定容量啟動條件下才完全生效的合約。
• 部分成本可能由 Oracle 或合夥公司負擔/分攤。
• 或是這筆合約包括整體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土地/電力/建築等),而不僅是純計算資源費用。這些成本有些是資本支出(CAPEX)支出,有些是運營支出。資本支出可以透過貸款、資本市場、融資工具來支撐,不必完全靠營收週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