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基示警:運價低迷、運能過剩恐延續數年路透報導,馬士基執行長Vincent Clerc向投資人坦言,全球貨櫃航運業未來幾年面臨運能過剩,運價已自2021年、2022年的高峰大幅下滑,甚至達到讓船商難以維持獲利(unsustainable)的水平;馬士基上月即示警,運能過剩可能衝擊今年獲利。馬士基指出,隨著新船陸續啟用,全球運能去(2023)年擴張9%,今(2024)年估計將再成長11%,明(2025)年則預計將再擴增7%。船商得度過運能過剩的調整期後,才能隨需求成長、減速航行策略和船舶回收而恢復健康的獲利水平。
新冠疫情期間航運需求大增、運價飆至紀錄新高,全球航運業者獲利暴增,也積極投資新船滿足需求,但疫後面臨需求萎縮,同時,大量新建船舶進入市場、導致運能過剩日益嚴峻。
馬士基經手全球約六分之一的貨櫃運輸,向來被視為航運產業的「風向球」;隨著海運市況轉為低迷,馬士基去年來也精簡人力規模,大刀闊斧裁員約1萬人。無獨有偶,德國航運巨頭赫伯羅德(Hapag-Lloyd)也於同日發表悲觀財測,示警受運價滑落、運能過剩影響,今年獲利將大減。
葉門叛軍胡塞組織(Houthis,又稱青年運動)去年10月來為抗議以色列入侵加薩而頻繁攻擊紅海商船,導致馬士基等各大船商暫避紅海航線、改繞道好望角,大為擾亂全球貿易活動,一度帶動運價上漲。然而,運價漲勢不久後即回落,紅海危機反而導致船商營運成本大增,不利財報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