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用的純視覺方案本來就是先天不足,有很大局限性,中國主流電動車廠都用激光雷達方案。
以前激光雷達價格很高,特斯拉為了降低成本,選擇了純視覺方案。後來激光雷達被中國打成白菜價,現在特期拉想調頭就難了。
騰訊元寶:
感知原理
硬件配置
纯视觉适用场景
激光雷达适用场景
短期趋势(2025-2030)
长期方向
学术界观点
两种技术路线本质是“数据驱动”与“物理法则”的博弈,最终目标均为实现安全、普惠的自动驾驶。随着技术进步,二者界限可能逐渐模糊,融合将成为行业共识。
另外,美國的基建和路況,決定了只能採用單車作戰方案,也存在局限性。中國則由於強大的基建能力,采用車路雲方案,整體協調,智能化會更好。
技术原理
核心差异
成本结构
商业模式
单车智能瓶颈
车路云一体化瓶颈
突破方向
区域适配建议
未来趋势
2019 年的一起致命車禍中使用的輔助駕駛技術跟2025年的FSD有天壤之別
特斯拉律師強調駕駛的手不可以離開方向盤, 而控方律師強調的是特斯拉宣傳的誤導
至於fishlike桑提出的激光雷達被中國打成白菜價不知道是否有較精確的數據來源?
一輛車上總共需要裝幾個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
就我了解的Waymo一輛車的成本要上看15~20萬美元, 這樣車隊難以普及, 回本更是遙遙無期
運行了這麼多年, 只在4個城市有1500輛的車隊, 仍舊虧損苦撐, 不知道Google會不會繼續投資?
感謝Fishlike 和 Tevii桑的指導!
Fishlike桑提及的車聯網(V2X)概念,無論自動駕駛與否,將會產生大量的行車數據。
這讓我想起了兩大風險數據商:RELX 和 VRSK。
目前幾乎所有的車廠都會蒐集駕駛人的駕車習慣與行車數據,車廠再將這些數據賣給風險數據商分析駕駛人行為並依風險分類。這些分類過後的駕駛人清單再賣給保險公司。美國內有交易行車數據的有兩大風險數據商:RELX 和 VRSK。目前撰文時股價貴價。
關於自動車的延伸閱讀,由風險數據商發表的研究節選:article
謝謝Ted桑, 這兩家行車數據商的ROE都很高啊, 可惜股價偏貴.
誠如Mike桑所言, 其實99%以上的行車數據都是垃圾, 高速公路上一程不變場景不會對訓練自駕有何幫助
所以特斯拉開始在虛擬環境訓練FSD, 藉以優化突發場景的處理能力
Fishlike桑提出的車路雲一體化很有趣, 但是成本過高只能政策支持下小區塊試點, 難以大規模商業化
中國車廠都採用激光雷達的另一層想法是否是因為他們一開始都無法做到純視覺方案?
事實上中國車廠已經有透露出轉向的趨勢. 尤其是看到特斯拉的FSD快速進化Grok3
車路雲是國家意志,頂層設計,一定會做,試點成功後就會大規模建設。估計5~10年之內就會普及自動駕駛。 目前阻止自動駕駛放開進度的是大量司機的失業問題。
截至2025年8月,中国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建设,覆盖20个试点城市(联合体),并逐步形成规模化应用探索。以下是主要地区的进展概况:
根据2024年7月五部委公布的名单,首批试点包括以下城市及联合体(按行政区划分类):
尽管试点推进迅速,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商业模式模糊等问题。未来需通过跨区域协同、政策标准完善、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突破瓶颈,加速“车路云一体化”从示范向规模化应用过渡。
如需具体城市政策文件或项目细节,可进一步查阅相关地方政府的公开信息。
目前中國自動駕駛方案,第一梯隊是華為,第二梯隊是比亞迪。中國的自動駕駛官方標準主要由這兩家貢獻。 其他車廠基本可以忽略。
截至2025年8月,中国电动车厂商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呈现明显分化,纯视觉方案与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为主)两大阵营竞争激烈。以下是主要厂商的技术路线及代表性方案分析:
技术之争:
政策影响:
成本拐点:
消费者选择:
当前中国电动车自动驾驶市场呈现“特斯拉引领纯视觉,华为领跑融合方案”的格局。纯视觉路线依赖算法突破与数据规模,适合全球化布局;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则通过硬件冗余提升安全性,更贴合中国复杂路况需求。未来3-5年,随着芯片算力提升与激光雷达成本下降,两种路线或将进一步融合,形成“视觉为主、激光雷达为辅”的新范式。
雄安新區也曾是國家意志,頂層設計,但是官僚抵制的結果,就是八年過去了,仍是空城一座。
沒有冒犯的意思,中國的爛尾工程實在太多了。我們還是等著看五年之後,自動駕駛在哪些大城市可以大規模鋪開?華為是否屆時在自駕領域上遙遙領先?
一般人根本上不清楚為什麼要搞一個雄安新區。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一方面是準備用作社會制度試驗的。另一方面,是預留以後聯合國等一眾國際組織搬過來的。所以才叫做千年大計。
且容小弟一語,價值投資的一個重點是投資"現在確定"不會變的公司
Mike大也說過"投資不要只想著未來會多好,而是要避免掉到最壞狀況"
謝謝Curry桑提醒, 其實我90%以上都是跟單老師跟同學
這90%以上的績效保護, 也給了我底氣去買進一些我認為看得懂的股票
沒辦法這是個性使然, 做老闆的只要有6~7成的把握就會想出手
否則永遠不可能踏出創業的那一步
(踏出來才發現把握其實只有2~3成, 只好硬著頭皮洗下去)
同學們還是依循老師的教導, 晚上睡的才安心
巨硬 VS 微軟 馬斯克是認真的嗎?特斯拉與SpaceX執行長馬斯克再拋震撼彈,宣布成立一家全新軟體公司Macrohard,矛頭直指微軟(Microsoft),挑釁意味十足,馬斯克更直言目標是利用AI完整模擬微軟的Office,並進一步挑戰微軟在全球軟體市場的霸主地位。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指出,理論上AI有能力完全重現微軟的軟體功能,Macrohard計劃開發大量AI代理,專門處理程式編寫、圖像與影片的生成與理解,甚至能在虛擬機中模擬人類用戶與軟體的互動,直到輸出結果達到最佳水準。
馬斯克忽略了相容性
不能跟主流文件相容的新軟體都枉然
微軟的Office365一直在做各種office軟體之間的整合
現在有了Ai後,已經可以透過 CoPilot快速做出很多以前需要大量人力執行的資料整理作業
在工作上,我不看好馬斯克現在想做的
彭博資訊報導,特斯特公司提議給執行長馬斯克新的薪酬方案,價值可能達到1兆美元,在美國企業史上前所未見,但也訂定極高的目標。
......特斯拉同時訂定一連串宏偉的績效目標,馬斯克必須達標才能領取全額薪酬。
這些雄偉的目標包括:壯大特斯拉的自駕計程車事業(100萬輛)、壯大人工智慧(AI)機器人事業(100萬具)、特斯拉市值從目前的1兆美元提高到至少8.5兆美元、,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盈餘(EBITDA)較2018年成長多達28倍。此計畫涵蓋十年。
TSLA市值從現在的1兆美金
成長至10年後的8.5兆
年複利24%
有點難度
佩服馬斯克總是精力滿滿
馬斯克在洛杉磯 All-In 科技峰會訪談中透露多項重大計畫
1. Optimus 3 機器人年產量達到 100 萬台時,邊際生產成本可望控制在約 2 萬美元左右。
2. AI5 在硬體規格上擁有 AI4 的 8 倍算力、 5 倍記憶體頻寬。馬斯克表示,將 8 倍的算力提升再乘以 5 倍的效率改進,這就是 40 倍提升的來源。
3. 斥資 170 億美元收購電信營運商 Echo Star 部分通信頻段,為直連衛星訊號的「星鏈手機」鋪路。手機有望在 2 年後上市,最終實現全球範圍的高頻寬連接。
4. 三代星艦(Starship)的運載能力將超過 100 噸,明年有望實現完全可重複使用。
5. xAI 的聊天機器人 Grok 正在重寫維基百科,以剔除虛假資訊、補充缺失內容。
6. 最快 25 年內人類有望在火星實現自給自足的移民,無需依賴地球補給。
馬斯克的願景
我的看法都是不會那麼快達成
讓機器人做家事
25年內移民火星
都太樂觀
衛星手機費率一定很貴
不容易普及
馬斯克要做衛星手機
只表示他的星鏈使用率偏低
馬斯克以設定激進目標聞名時間表往往高估技術進展短期內商業模式難以盈利
喜歡他腦洞大開化想像為可能但僅給予掌聲
佩服Mike桑的剖析
投資和願景要分開看待
才能保護好資產
1960年代我小時候在電視上
看到美國人登陸月球
有一部電視影集外太空1999年
星際大戰的原型
描述1999年時人類就可以星際旅行
迄今50幾年了
現在連重返月球都困難重重
遑論移民火星
載機器人到達火星可能還要30年
移民火星或許70年
2025/09/15 18:49:16
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9月12日買進逾250萬股特斯拉股票,合計價值約10億美元,消息激勵特斯拉股價15日盤前一度漲逾5%。
根據一份向美國證管會(SEC)提交文件,馬斯克12日以每股372.37-396.54美元買進257萬股特斯拉普通股。